“我们都已经这样了,你就把他让给我吧!”1994年,19岁的徐静蕾上门挑衅王朔的妻子。放在今天,“小三”挑衅正妻的结果可想而知,但在当时那些大院子弟的心里,徐静蕾这样的性格就是他们心中的“大飒蜜”,可爱又可敬。
然而,对于徐静蕾来说,王朔只是她闯进圈子的敲门砖,此后离开王朔的她,不但“睡遍”京圈,还成了不少人眼中能够左右金鸡奖的“资本”。就是这样一个被定性为“坏种”的女人,却在定居国外7年后活成了人人羡慕的“胖美人”。
那么,她身上的标签到底哪个是真的?无儿无女无婚姻的她,又会为当年的选择后悔吗?
那股狠劲,是童年拧出来的发条
想看懂徐静蕾,得从她那个像军营一样的家说起。父亲的严苛管教,把她的童年拧成了一根绷到最紧的发条,空气里都是规矩的味道,一丝松懈都不被允许。
在这样的高压下,灵魂会本能地寻找裂缝,一旦有机会,那反弹的力量,注定是惊人的。而考进北京电影学院,就是那条她期待已久的裂缝,也让她看到了“自由”的可能。
展开剩余85%曾经被牢牢看管的女孩,第一次尝到了没人管的滋味,于是,抽烟、喝酒、逃课,那些“坏女孩”的标签,她一个一个往自己身上贴,关键还乐在其中。
那不是简单的放纵,更像一场迟来的、报复性的青春期,她用这种最直接的方式,向过去那个被捆绑的自己宣战,这股不管不顾的狠劲,成了她人生的底色。
在那个年代,特立独行又长得漂亮的女孩自然受人关注,如果说叛逆是她自带的燃料,那真正点燃这把火的,是一个叫王朔的男人。
19岁的徐静蕾,野蛮生长,浑身是刺,这股劲儿,在阅人无数的王朔眼里,是独一份的性感,他看见了她,也决心要成就她。
敲开京圈大门
那时的王朔,是京圈真正的“精神领袖”,他身边的赵宝刚、郑晓龙,是能点石成金的大导演,冯小刚在他面前,都还得客气地叫声“朔爷”。
王朔动用自己的影响力,像打开一个秘密宝箱,把最顶级的资源捧到徐静蕾面前,她几乎没费什么力气,就演了赵宝刚的戏,成了家喻户晓的“国民初恋”。
后来她要当导演,更是石破天惊,要知道,那时的导演圈是第五代们的天下,一个新人女演员想抢饭碗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
可徐静蕾的《我和爸爸》偏偏就成了,不仅票房大卖,还拿奖拿到手软,“才女”的帽子就这么稳稳戴上了,这背后,王朔的影子晃动得厉害。
他亲自改剧本,还刷着人情卡,请来姜文、叶大鹰一众大腕给她抬轿,这顶“才女”的帽子,究竟是她自己织的,还是别人递的?没人说得清。
但不可否认,京圈这把权杖,是她通往自由之路上最重要的一把云梯,它让徐静蕾不必像其他人一样苦苦攀爬,直接就站在了高处。
学着自己制定规则
事业上有人铺路,感情里,徐静蕾更是要自己说了算,她的情史,就是一部她亲手书写的“规则颠覆史”,而她和王朔的故事,就是她感情生涯的开端。
据说她能直接找上王朔的原配,平静地摊牌,那份底气,与其说是“小三”的嚣张,不如说是一种“我来了,这里就该是我的”的原始占有欲。
王朔最终为她离了婚,可见陷得有多深,可惜的是,这段感情没能走到最后,但徐静蕾在情场上的“掌控者”姿态,却贯穿始终。
后来,她跟三宝传绯闻,和张亚东牵手逛街的照片,直接搅黄了当时张亚东和高圆圆的恋情,外界的骂声再汹涌,她也毫不在意,仿佛在看一场与自己无关的热闹。
她和黄觉谈了五年,最后还是散了,据说黄觉想结婚,但徐静蕾不想,婚姻这道枷锁,她年轻时就见识过家庭的束缚,又怎会轻易让自己再被套上。
直到遇见黄立行,她似乎找到了最舒服的模式:只恋爱,不结婚,甚至可以长时间不见面。这种在世人看来匪夷所思的关系,恰恰是她想要的——既有情感的连接,又有绝对的个人空间。
在她的情感世界里,她永远是发起者,也是终结者,爱就投入,不爱就抽身,干净利落,她拒绝被任何关系定义,尤其拒绝被“妻子”这个身份定义。
急流勇退,定居国外
赚够了名气和金钱后,徐静蕾的年龄其实还不大,完全可以在娱乐圈混资历,她却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意外的选择:定居美国,过上了半隐退的生活。
有人说她是“捞够了就跑”,也有人说她是为了躲清静,但对她自己而言,这或许是“自由”的终极形态——物理隔绝。
她在加州买了豪宅,院子里有自己的农场,生活变成了打高尔夫、摘果子、画画、写字,在这里,她不必再扮演“才女”或“大飒蜜”,只需要做徐静蕾。
她彻底从那个需要察言观色、需要争抢资源的娱乐圈里抽身出来,进入了一个完全由自己掌控的、节奏缓慢的安全区。
有趣的是,即便在这样看似彻底自由的生活里,她依然保持着一种微妙的控制,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,照片里永远有一个隐形的拍摄者,大家心知肚明是黄立行,但他从不露面。
这种“我知道你们知道,但我就是不给你们看”的姿态,恰恰是徐静蕾式自由的精髓:我的生活可以展示给你们看,但边界在哪里,由我说了算。
结语
所以,徐静蕾的“自由”到底是什么?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,而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。它的底料,是童年高压下挤压出的叛逆;它的催化剂,是京圈赋予的底气。
如果没有当初那股子不管不顾的劲儿,她抓不住王朔递过来的机会;而没有京圈的托举,她的叛逆可能早就被现实撞得粉碎,所以,这两点,缺一不可。
有人觉得她能量太大,身在国外还能左右金鸡奖,但对她来说,不过是挣脱了童年那个小小的家,又用半生精力,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更大、更坚固、只属于她一个人的城堡,不是吗?
信息来源:
中国日报网2015-02-09《王朔八年来首次开聊:是徐静蕾在帮我》
中国新闻网2015-02-17《徐静蕾:我比多数人相信爱情 感情不需用婚姻维系》
信息来源:
中国日报网2015-02-09《王朔八年来首次开聊:是徐静蕾在帮我》
中国新闻网2015-02-17《徐静蕾:我比多数人相信爱情 感情不需用婚姻维系》
发布于:陕西省